虽然索引可以显著提高查询性能,但在某些情况下,建立索引可能并不适合,或者应当少建索引。以下是一些不应或少建立索引的情况:
1. 频繁的写操作
- 插入、更新、删除操作频繁:每次对表进行插入、更新或删除时,相关的索引都会被更新。因此,如果一个表中有大量的写操作,尤其是频繁的
INSERT
、UPDATE
或 DELETE
操作,建立过多的索引会增加写操作的开销。
- 影响性能:虽然索引可以加速查询,但它会增加写操作的负担,导致性能下降。因此,在这种情况下,应该谨慎地为表选择索引,避免过多的索引。
2. 表数据量很小
- 小表上的索引效果不明显:对于数据量较小的表,数据库可以非常快速地扫描整个表来完成查询,因此建立索引可能不会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,反而会浪费存储空间和系统资源。
- 扫描全表的代价低:当表的数据量很小(例如,几百行或几千行)时,扫描整个表的成本非常低,索引的创建和维护成本往往不值得。
3. 查询性能瓶颈不在索引上
- 查询本身的优化问题:如果查询的性能瓶颈不在于索引,例如,由于不良的SQL设计、表连接操作复杂、内存不足等因素,单纯增加索引可能并不会带来实际的性能提升。
- 错误的查询计划:索引创建后,数据库优化器可能选择错误的查询计划,导致查询性能没有显著提升,甚至可能因为索引维护的成本导致性能下降。
4. 高更新频率的列
- 经常更新的列:如果索引列经常发生更新(例如,频繁更新的
UPDATE
操作),索引的维护会导致额外的开销。在这种情况下,索引不仅会增加查询性能,还会增加维护成本。
- 更新开销:每次更新索引列的值时,数据库都必须重新调整和重建索引,这会影响性能。因此,对于高更新频率的列,通常不适合建立索引。
5. 复合索引过多
- 复合索引(组合索引)不适合过多使用:如果一个表存在多个不同的复合索引,并且这些复合索引的列的顺序、字段组合非常多样,数据库的查询优化器可能很难选择最优的索引。过多的复合索引会增加系统开销,尤其是在查询时频繁使用不同的字段组合时。
- 选择性差的列:在复合索引中,最好将选择性高(即能有效过滤数据的列)放在前面。如果复合索引中的列选择性差(如经常是相同值的列),创建复合索引可能并不会带来太大的性能改善。
6. 低选择性的列
- 低选择性列的索引:对于选择性差的列(例如,列中的值几乎都是相同的,或重复值多的列),建立索引的效果通常不佳。因为低选择性列无法有效减少扫描的数据量,索引不会显著提高查询效率,反而会浪费存储空间和系统资源。
- 例如,如果某个列的值大多数是“男性”或“女性”,而查询经常按此列查询,建立索引并不会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。
7. 多表关联(Join)查询
- 联接表时不适合建立过多索引:在涉及多表连接的查询中,索引会影响查询优化器选择连接顺序。如果表有多个索引,优化器可能会选择低效的执行计划。尤其是在多个表之间的
JOIN
查询中,索引过多可能导致优化器选择非最优的执行路径。
- 合适的索引策略:在多表连接查询中,应重点考虑加入连接条件(
ON
或 WHERE
子句中的字段)的索引,而不是在所有字段上都建立索引。
8. 索引维护成本过高
- 内存和存储资源限制:索引本身会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,并且索引结构的维护会消耗内存和CPU资源。如果系统的资源有限,可能不适合为每个查询建立索引,尤其是在数据频繁变化的情况下。
- 磁盘空间和系统资源: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,应该只为关键查询建立索引,以平衡查询效率和系统资源消耗。